#1
|
|||
|
|||
台灣軟體產業,該醒醒了!
http://www.ithome.com.tw/plog/index....746&blogId=213
terenceleu | 03 Jan, 2006 22:45 一、 台灣軟體產業現況 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台灣在2004年資訊服務業(廣義的資訊軟體產業)產值為新台幣1,577億元,估計在2005年將可超過新台幣1600億元,甚至預計至2008年我國資訊軟體工業營收可達3000億新台幣。若是光由這個數字來看,顯然台灣的資訊服務業的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事實是否如此,其實頗值得玩味。 在去年的「我國軟體產業發展策略共識會議」中,多家台灣軟體產業的領導廠商與會代表顯然並不這麼認為。就如同叡揚資訊執行長張培鏞提及的,如果年產值有這麼高,廠商怎麼可能這麼辛苦?其他與會人員也提出,政府標案看似金額龐大,但扣除硬體,搭配國外軟體平台的成本後,還要面對層層殺價的剝皮,讓廠商苦不堪言。更有許多篇幅在討論資策會等協會球員兼裁判與民間廠商爭利等問題。 其實這些情形只要是資訊服務的從業人員大概都心知肚明,長期以來台灣的資訊軟體產業便是餓不死卻也吃不飽的狀況。而這些問題也早已浮上檯面,政府機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不斷宣導軟體廠商導入CMMI軟體成熟度的認證,期望提昇軟體廠商的競爭力,進而與印度與中國大陸等軟體廠商爭全球軟體市場的一席之地。 基本上這些觀點都不能說錯,這些也的確是台灣軟體資訊產業的問題所在,內需市場不夠,為了成長,往外發展是必然也不得不的趨勢。然而,在這篇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希望能夠以另一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或許能夠提供不同的啟發。 二、 印度與中國大陸之崛起 先跳開資訊軟體產業的框框,我們可以試著將高度往上提昇,以國家崛起的方式來看一下最近幾年話題不斷的印度與中國。 一般人對於印度的印象,多半停留在軟體代工產業的優異表現,但是卻因此忽略了其實印度在於全球化的影響下,佔有一席之地的,並不僅止於軟體產業而已。在網路泡沫狂飆的那幾年中,全球海底的光纖網路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與數量快速增長,最後,雖然網路泡沫了,但是這些基礎建設卻並未因此消失,甚至變得出乎意料的廉價,因為原先擁有他們的公司全都倒閉了。而這些寶貴的基礎建設,有很多部分就被印度的公司所收購了。 懂得經濟與市場發展的人都了解,基礎建設是一個國家是否能夠興盛的關鍵。而這些靜靜躺在海底的電纜,就是接下來幾年中,印度賴以發展的基礎建設。由於先天語言的優勢,加上資訊的溝通變得容易,跨國資訊傳輸的成本幾乎等於沒有,許多歐美國家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開始將企業內部的許多工作外包至印度,記住,絕不僅只與軟體,還包括了財務、會計、客服中心、以及你所想像的到的許多行政事物的工作都讓美國人包到印度去了。一間美國醫院的醫生在白天看診完之後,在下班前將所有的資料掃描傳真至印度,此時印度正好是白天,一名醫學相關學校畢業的工作人員將這些資料用電腦建檔,變為數位檔案後傳回美國。隔天一早,醫生上班時,昨天的病例資料已經可以用醫院的系統調用出來了。而在美國境內打電話到航空公司訂票,結果電話是由地球另一端的印度人服務的。這個印度人甚至會喬裝美國境內的口音,讓美國人察覺不出,其實這通電話已經繞過了半個地球。 會特別強調這些是由於,我們往往將焦點鎖定在印度的軟體公司具備了什麼技術,所以他們能夠得到美國人的訂單。這點當然沒錯,但是卻忽略了文化以及語言上的考量。此外,印度人其實是一個很窮的國家,薪資水平很低,在美國請一個工程師,可以在印度請五個一流的工程師。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企圖心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所有待過中國大陸的人相信都會認同,他們所有的年輕人是用什麼的方式在爭取工作機會。他們相信只要肯拼,外來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某種層面上來看,我認為這是印度與中國能夠崛起的一大主因,就如同二十年前台灣年輕人肯拼敢衝,所以造就了現在台灣傲視全球的資訊硬體產業。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市場。 印度目前人口已經超過十億,而中國大陸則是十三億。在全球貿易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場。市場在哪,企業就往哪裡跑,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身為當事者的兩國,具備了最好的優勢來幫助他們成長。 三、 中國大陸之於台灣﹔印度之於歐美 其實我不太擔心印度的軟體產業會對台灣造成太大影響,當然這只是個人愚見。但是基於市場與文化等因素來看,印度人大舉來台跟台灣人搶飯碗的機會不大。就算有,也僅會止於特殊的案例。 我比較擔心的其實是中國大陸。這絕對並非杞人憂天,其實這樣的憂慮已經出現在美國人的生活之中。許多美國低階的工作機會事實上已經被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度人所取代了,甚至是高階的軟體開發也已經被印度人取代了。許多美國程式設計師其實因此失業了。 這樣的狀況會不會發生在台灣呢?其實這倒也未必,因為最有可能來跟我們搶飯碗的中國大陸,可能光是吃下中國國內的市場都來不及了,不見得看得上台灣境內的生意。但是,你卻無法阻止台灣廠商自己將工作包出去。就如同現在政府拼了命的阻止電子廠商外移,但是最後,真的能夠擋住嗎?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軟體從業人員其實還是很安穩的過生活,基本上是感受不太到壓力的。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政治因素。因為現階段怎麼樣也不可能讓中資的軟體廠商進駐台灣。然而,你也無法阻止台灣軟體廠商到大陸設立分公司,然後反過來接台灣的案子。這時候,做這些案子的,可都是大陸人了。 這樣的產業保護其實是在世界各地都時有耳聞的,2003年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失業救濟申請電腦系統升級案,最後得標的竟是印度塔塔公司的美國子公司。他們的標金比第二低的紐約得勒足足低了810萬美元。但是這個案子引起軒然大波,在保護本國就業機會的考量下,美國政府片面毀約,將案子拆解分包給印第安那州內本地規模較小的承包廠商。 但是,政府能夠保護我們多久呢? 四、 全球化競爭,人才與決心。 我時常看到政府主管機關提出許多措施、政策或者目標,然後結論便是若干年後的軟體產值可以拭目以待。我其實無意評論政府的政策,因為其實民間企業的動能與彈性應該才是產業賴以發展的要素,政府能做的其實不多。但是有一點我卻認為是需要政府機關全力支持與規劃的,那就是人才的培育。 在印度,有世界一流的理工學院(IIT),能從那裡畢業的學生是一流的軟體人才。在中國,也時常耳聞紮實的軟體工程訓練養成。那麼,反觀台灣呢?我們的台清交能夠培養出一流的電子IC設計人才,是不是也能夠培養出一流的軟體從業人員呢? 除了教育的養成之外,年輕人的志氣更是產業能否成長的一大因素,關於這點,我也不多做評論,但是顯然我們還有許多可以成長的空間。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二十年前靠一份工作工作做到退休的美景已然不再,現今我們面對的是一份技能能不能夠支持我們超過五年,五年內我們能不能夠學習到新的知識與技能。如同彼得杜拉克在<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中提到,各領域的工作知識變化太快,每隔七年就會折半,除非知識工作者在工作上不斷學習,否則很快就會落伍。 很多事情我們往往以為會來的很慢,但是才在一覺睡醒之後驚覺,原來世界已經在我們漠視的時候驚天動地的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