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整版本 : YouTube.com全球盛行 共同創辦人來自台灣


哈啦
2006-04-11, 04:17 PM
中央社

 總部設在舊金山灣區的YouTube.com才創立一年,已被包括Nielsen//NetRatings行銷市調與掌握網路脈絡產業專家看好,現已超前雅虎、Google,更被美國商業週刊視為下個「NBC」或「Napster」。共同創辦人Steve Chen告訴中央社,他的中文名字叫陳士駿,來自台灣。

 若說去年是「部落格」年,今年將是線上影音年。YouTube在全球盛行,除了個人影音分享外,並與MTV公司結盟,運動大廠耐吉也在其網站上播放巴西足球明星羅納度展示新球鞋畫面。E! Networks也與它合作,為新線上影視頻道作宣傳。根據統計,光是今年二月份,全美共有九百萬人次造訪YouTube,瀏覽頁數為一億七千六百萬,相較之下,微軟MSN Video有三千八百萬瀏覽頁、Google Video有七千六百萬瀏覽頁。YouTube成績傲視整個網路影音產業。

 共同創辦人陳士駿與賀利 (Chad Hurley)兩人之前是同事,二零零五年一月份的一場聚會後,苦惱不能找到在網上分享聚會錄影內容的方式。一個月後,兩位老同事便在賀利家中車庫裡,設計可在網路分享錄影內容的網站,也就是YouTube誕生。

 從個人簡單的點子到專業網上視訊網站,商業模式受到創投青睞。投資者是鼎鼎大名的紅杉創投,投入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資金,它同時也是Google創立的主要投資者。十一個月後,證明紅杉創投果然慧眼獨具,它成為網路上最流行的網站之一,平均每天有三萬個視訊內容上載。

 YouTube網站就像許多人夢想中的電視,可以自由選擇想看的錄影內容,還提供討論區。陳士駿表示,從開站的第一天開始,就是以錄影的服務與社群建立為目標,這也讓它和Goolge、iTune產生區隔性,更別具特色。

 陳士駿在台灣出生,來美國唸高中,從中學生時期開始,就酷愛數學與科學,之後進入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腦科學系就讀,在最後一學期,他被同學、也是線上付款和收款服務公司PayPal共同創辦人里維許攬聘,並曾協助PayPal在中國建立事業版圖。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陳士駿後來與在PayPal的同事賀利,共同創立了YouTube。

YouTube目前員工僅有二十五人,才剛起步,就受到業界和網友支持。現年二十七歲任科技長的陳士駿,以及任執行長的二十九歲賀利,仍持續努力,例如著作權議題,以及如何增加廣告收入等,先前也宣布將網站上播出的錄影內容限制在十分鐘內。此外,更積極和其他媒體公司締結夥伴關係。

 儘管尚須奮鬥,但根據美國媒體研究公司AccuStream iMedia Research預估,人們將於二零零七年,在網上觀看兩百九十億個視訊內容,遠高於二零零五年的一百八十億個。目前儼然已成為主流網上視訊媒體的YouTube,機會無限大。

哈啦
2006-04-11, 04:33 PM
投資者是鼎鼎大名的紅杉創投,投入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資金

相當於三十六億多的新台幣!有這樣一筆創業基金,你可以馬上開一家無線電視公司(中視,資本額36.42億新台幣),或者開兩家遊戲橘子(15.19億新台幣)還有找。
用來開網路公司大概一開始就失敗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吧。

kamlin
2006-04-11, 11:37 PM
一個月後,兩位老同事便在賀利家中車庫裡,設計可在網路分享錄影內容的網站,也就是YouTube誕生。
美國人的車庫風水肯定比台灣的很多研發中心好
許多知名企業都是從車庫起家的:hehe

陳士駿在台灣出生,來美國唸高中....
不是台灣人不爭氣,你看在美國人家能大展長才
要是留在台灣可就不一定有這種成果了

yanypig
2006-05-08, 02:38 AM
線上影音分享網路產業明日之星 《數位時代雙週》 謝哲豪

對多數人而言,網路世界的虛擬性質,是一種很不踏實的感覺。常常會耳聞美國矽谷的某個年輕電腦鬼才,某天「靈機一動」或是「臨時起意」,創了一個網路公司,在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之內快速竄起……。如此充滿戲劇性的故事聽來夢幻,但其實背後支撐的是牢靠的量化數據,流量(traffic)、造訪人次(unique visitors)、頁面閱讀量(page views)等,動輒百萬甚至千萬的數字,才是讓這些公司成功的關鍵。

最近又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在權威的Alexa網路流量統計引擎上,一個名叫「Youtube」的線上影片分享網站,自去年七月開始,在全世界網站的流量排名中,迅速從一千名之外攀升到現在的第四十四名,甚至超越某些國家的Google網站以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官方網站。更令人驚訝的是,和紅透半天邊的相片分享網站Flickr流量相比,Youtube可說是大獲全勝。

線上影音新趨勢

一個二○○五年二月才上線的網站,何以獲得如此的重視和青睞?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去年年初開始,Google和雅虎先後推出影片搜尋(video search)的服務,象徵性地帶領網路進入影音紀元;接著去年十月蘋果電腦開始在iTunes音樂商店販賣電視影集,一部一.九九美元的價格帶起了線上付費影音的風潮;今年三月,美國CBS電視台宣布,讓網友透過網路串流免費收看大學籃球聯賽(NCAA)節目;四月,迪士尼旗下的ABC電視台,大膽地把《慾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ves)、《LOST檔案》(LOST)等一線影集搬到網路上播出。 不管是電腦公司、網路公司,甚至是握有娛樂內容的電視台,近來皆以前仆後繼之姿投入線上影音的領域。這樣的動作,主要是押寶寬頻普及帶來的娛樂需求,也成功地培養了大眾消費線上影音的習慣。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DC)最新的一份報告指出,二○○五年線上付費影音的市場為十五億美元,到了二○一○年會成長到十七億美元。

不但內容的取得便利,可以儲存多媒體的行動裝置(Portable Media Player, PMP),像是影音iPod、PSP等硬體產品的熱賣,也大幅增加了消費者取得網路影音內容的意願。

舊觀念新應用

除了消費既有的影音內容之外,另一股同步成長的力量,是使用者自行製作的短片(homemade video clip)。隨著數位影音技術的日益精進,以及消費性錄影機DV8的普及,製作影片門檻已經大幅降低,有愈來愈多人靠著簡單的器材和編輯技巧,拍攝自己的家用短片。

有了生產之後,自然會有分享的需要,而網路無疑是最好的媒介。近兩年來,具有社交網絡性質(social networking)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九○年代網路泡沫中一度盛行的社群經營再次捲土重來,分享的精神和多媒體娛樂混合的結果,誕生了相片分享網站(Flickr、無名小站等)、影音部落格(video blog,或稱vlog)以及影片分享網站。

爆發力強迅速擴張

此外,Web 2.0中的諸多新興應用和技術,包含標籤分類(Tagging)、集體編輯(wiki)、網路軟體化(web-based application)等,適時給了使用者最方便的工具,將自己的作品透過網路公諸於世。

當線上影音消費(購買或觀看)和產出需求都到位之後,鏈結中間的分享環境,便順理成章地扮演起串連價值鏈的角色,而且成長的趨勢一發不可收拾。目前光是美國本地,就有超過一百個線上影音分享網站,但這個數字在十八個月之前還是零。而全世界最大的Youtube.com,目前已經蒐集了超過三千五百萬支短片;四個月前,網友每天新上傳的短片數不到一萬支,現在卻是以每天三萬五千支的速度增加。如此強勁的爆發力,想不被主流媒體注意到都很難。MTV電視網從今年三月開始,正式和Youtube.com合作,將MTV2頻道的電視節目複製到Youtube頻道上播放,其他的傳統娛樂公司也在評估是不是要採取同樣的作法,以增加網路上的名氣和能見度。

對於如《紐約時報》的傳統權威媒體而言,在網路上的曝光率被一個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擊敗,實在有點難堪(就算單論網路經營,《紐約時報》也資深許多)。但是統計數字不會說謊,縱然殘酷,還是得接受事實。繼部落格(文字)和相片分享(影像)之後,線上影音分享似乎成就了網路產業的下一個矽谷式傳奇。

kevin
2007-03-26, 08:23 AM
這裡有篇商周專訪報導, 有提到Youtube的創業過程: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970&f_ART_ID=61851

哈啦
2007-03-26, 03:48 PM
冒險三:頻寬、儲存成本自行埋單 每月背負六十萬元的卡債

這稍為舛釋了初期創業時這幾項最重要成本支出的來源,但如果反推回去當時的人事時地物,說實話,這比去拉斯維加斯賭博的風險更大。

「我感覺能成功,就是對的時間點,運氣,還有好的解決方案。」「甚至有九成是靠運氣。」這是訪問最後,陳士駿對自己的評價。

九成靠運氣,我想陳士駿回想創業到今天的財富,也會認為如果重來一次這樣的過程,很有可能是破產告終,而沒有很大的把握吧。